淺談宋元以後音韻劇變之原因

近來讀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至「宋代經學」章有如下論述:

⋯⋯景德二年,真宗幸國子監閱庫書,問邢昺經板幾何,昺曰:國初不及四千,今十餘萬,經傳正義皆具,臣少從師業儒,時經典有疏者,百無一二,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見《宋史·儒林傳》)蓋自有鏤板,學者無復筆札之勞,經籍流布,由是益廣。(吳瀓曰:宋三百年間,鋟板成市,板本布滿於天下,而中秘所儲,莫不家藏而人有,無漢以前耳受之艱,無唐以前手抄之勤,讀書者事半而功倍,何其幸也。)斯實文藝上一大發明,且各經皆詳加校定而後頒行,則舛誤亦自較傳鈔為少。⋯⋯

我於此想到宋元以後之音韻漸遠離隋唐之規模,似找到一重要原因。五代以前,讀音隨經師之口傳面授得以穩固留傳,五代以後,特別是到了宋朝,重文抑武,經籍得以大量印刷,流布甚廣,而與此相應的經師,因五代之暴亂,幾近凋零。宋朝人欲購置一套經籍是比較容易的,但若要聘請一位能準確發音的經師,則甚困難。於是,大量的家庭只好以自家方言念讀經籍,這一方面促進了經學(文教)的興盛,而另一方面則導致了傳統讀書音韻的變遷。經過宋朝的這一番醞釀,至蒙元以後,以方言口語取代傳統讀書音已然成大勢所趨了。

於此,我還想到一點,研究音韻史還要結合經學史來相互參證,因為「經籍」乃歷朝歷代之教科書,「經籍」的發展史(即經學史)主導著音韻學的發展,否則如果單純地研究音韻史,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