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拍掌知音》木刻本一册,原书8.8×13.5厘米,板匡7.8×11.5厘米。凡例上中下三页(缺下页),正文十八页,每页两图,共卅六图。扉页中刻“拍掌知音”,右上刻“連陽廖綸璣撰”,左下刻“梅軒书屋藏”。正文中缝上刻“拍掌知声切音调平仄图”,中刻第一至卅六各图序次,下刻“芹園藏板”。“連陽廖綸璣”人地均待考。本书是一九三六年厦门大学历史系葉国庆(谷罄)教授惠赠与笔者的。
(二)细审本书各图所列例字,可以定为福建南部(通称“闽南”)地方韵书。闽南内部还有漳、泉、厦三种方音的差别。本书是泉音文读系统的单字音表,有极少数白读系统字音。文读也叫“孔子白”,用于读书,也用于口语里较文的字眼。
(三)从下面两点可以认为《拍掌知音》属于泉州音。
1.《拍掌知音》上声分上下,去声不分上下,和泉州方言韵书《彙音妙悟》一样,和漳、厦的方言韵书《雅俗通十五音》(上声不分上下,去声分上下)不同。凡例三说,“闻见”的“见”与“见闻”的“见”“同字异音”,可能一个是单字调,另一个是连读变调。
2.《拍掌知音》和《彙音妙悟》区分的某些韵类,《雅俗通十五音》不区分。如《拍掌知音》第六图、第九图分别相当于《彙音妙悟》的卿韵、生韵,《雅俗通十五音》合并为经韵。

以上十六对字《拍掌知音》声母、声调相同,韵母不同,所以分别列在第六图、第九图相对应的位置。《雅俗通十五音》合并为经韵,“经:羹”等十六对字声韵调都分别相同,即各对字完全同音。
(四)现在把笔者推定的《拍掌知音》卅六图的韵母列成一表,右上角数字表示第几图。

从韵母表可以看出,泉州《彙音妙悟》五十音(韵)里,凡原注“土解、俗解”(即白读)的韵目,如“京[ĩã]、毛[ŋ̍]、青[ĩ]、箱[ĩunn]、梅[m̩]”等,在《拍掌知音》里都付诸缺如,这是本书主要反映文读系统的最好说明。
《拍掌知音》逢“止、遇、假、果、蟹、效、流”七摄诸韵都没有入声;逢“咸、深、山、臻、江、曾、梗、通、宕”九摄诸韵都有入声,并且[-m/-p,-n/-t,-ŋ/-k]相配,和中古的系统一样。只有第十五图[a]韵有“闸、觅”两个下入声字是例外。这是《拍掌知音》主要反映文读系统的又一佐证。
(五)《拍掌知音》的十五音(声母)不分浊鼻音与浊口音:

“柳,文,语”分别表示[n-~l-,m-~b-,ŋ-~g-]。现代闽南方言一般是鼻音声母拼鼻音韵母,口音声母拼口音韵母。“柳,文,語”三个声母拼[ã³⁵,ɔnn³¹,ãĩ³⁶,unnĩ³⁴]四韵(右上角小数目字表示第几图)就表示浊鼻音[n-,m-,ŋ-]声母。在这些图里,一般只收文读系统的字,很少收白读系统的字。有的位置可以填上白读系统的字,却常常空着。如第卅五图有五个鼻音声母字:柳母有“拿,那”,文母有“马,罵”,语母有“雅”。这些都是文读字。此外,还有一个训读字“打”,一个地方俗字“冇”。《彙音妙悟》和本图相当的“三”韵(第四十八)就收了很多白读字,如“柑,敢,擔,膽”等。
(六)先有《切韵》、《广韵》一类收集同音字为一小韵的韵书行世,然后才有《韵镜》、《七音略》等根据韵书编成的,声母、韵母纵横交错成音的韵图。从这个历史事实看,似乎《拍掌知音》成书在《彙音妙悟》之后。但是《拍掌知音》主要反映文读系统,白读系统只有个别方言俗字“冇、毛+灬”等。从这点来看,似乎《拍掌知音》是比《彙音妙悟》较为原始粗糙的地方韵书。如果《拍掌知音》果真成书在《彙音妙悟》之后,则《彙音妙悟》五十字母(韵母)俱在,为什么廖綸璣不在其《拍掌知音》里多制几个图,尽括所有的白读字音?因此,笔者倾向于认为这本小册子是迄今为止可以看到的闽南泉音较早的韵图。
(七)书中刊刻有误,校正如下。全书已经影印,所以只列正字,不列误字。

有一点要说明的,27图邊母下平是《广韵》薄江切“龐”字的简体,不是《广韵》莫江切“厖”字。
(八)如所周知,闽南方言是以文白并见著称的。但有时两者之间界线不容易划分清楚。
现在《拍掌知音》所录既然主要是文读系统,这就给研究闽南方言的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系统的材料,可以作为研究闽南方言文白异读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