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贤:福建漳平新桥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壹 引言

1.1 漳平市位于闽西、闽南交界处,境内方言基本上都属于闽南话,有菁城、永福、新桥、溪南、双洋等五种口音。五种口音声调系统和连读变调各异,有的还具有一些尚未见于其他闽南方言的独特特点。目前有关漳平方言的连调调查研究,多涉及菁城、永福、溪南和双洋口音。而新桥方言的连调现象,除了陈宝贤、李小凡(2008)简单提到外,还未见有调查研究成果发表。新桥方言主要通行于新桥、吾祠、灵地等乡镇。本文将描写讨论新桥镇珍坂村方言常见的一般性两字组连读变调,暂不讨论与小称后缀“仔”[a]相关的特殊连调现象及“日头(白天)leʔ˥ t‘ɔ˨˦˧˩”一类后变调两字组的情况。语料由笔者亲自调查所得。

1.2 新桥方言共有7个单字调,如下:

从调值特点看,阴调都为中低调;阳调有高调头或高调尾,为高调。单字调调值呈现出阴低阳高的特点。从与中古四声的关系看,大体上按古声母清、浊分为阴调、阳调,其中古浊上字与古浊去字合流,归为一个调类——阳去,因此共有7个调类。此外,声调存在文白异读。古浊声母去声字文读为阳去,白读为阴平,例如:步(进~)pu|步(蜀~:一步)pu|命(革~)bin|命(蜀条~:一条命)miã。古入声字文读为促声调,白读脱落韵尾归入舒声调。具体来说,清声母入声字文读为阴入,白读为阴去,例如:八(猪~怪:猪八戒)paʔ|八(十~)pei;浊声母入声字文读为阳入,白读为阳去,例如:食(粮~)seʔ|食(~药:吃药)tsa。

贰 新桥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分类举例

新桥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主要规律是,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前字为阴调时,每个单字调各对应两个变调;前字为阳调时,每个单字调各对应一个变调。

2.1 前字阴调的变调。

㊀阴平在阴调前的变调为[˨˦]24,读同阳平;在阳调前的变调为[˧]33,读同自身单字调。

㊁上声在阴调前的变调为[˨˦]24,读同阳平;在阳调前的变调为[˨˩]21,读同阴去。

㊂阴去在阴调前的变调为[˥]55,在阳调前的变调为[˧]33,读同阴平。

㊃阴入在阴调前的变调为[˥]55,读同阳入;在阳调前的变调为[˧]33。

2.2 前字阳调的变调。

㊀阳平、阳去变调为[˧˩]31,读同上声。

㊁阳入变调为[˧˩]31。

叁 讨论

3.1 新桥方言两字组前字连读变调可概括如下表:

3.2 舒声调变舒声调,促声调变促声调,即变调前后舒促一致。只有个别舒声调的变调因韵母语流中促化带喉塞尾而变为促声调。如:头壳(头,脑袋)[t‘ɔʔ˧˩(←t‘ɔ˨˦)k‘aʔ˨˩]。

3.3 变调多读同某单字调,只有[˧]33、[˧˩]31、[˥]55是单字调系统中没有的调值,但它们与单字调[˧]33、[˧˩]31、[˥]55只分别构成舒促之别,若忽略舒促之别,可认为变调调值没有超出单字调系统。除了阴平有一个变调读同自身单字调外,变调都是单字调之间的互变,如图:

3.4 变调类型及条件。

据王洪君(1999),汉语方言非轻声的连读变调,除与浮游调有关的连读变调外,从基本类型着眼,可分为三大类:邻接交替式、自身交替式、特征延伸式。邻接交替式变调的特点是,某字(一般是前字)的单字调以同一连调域中邻接字(一般是后字)的单字调为条件发生交替。自身交替式变调的特点是,某字的单字调进入连调后不管邻接条件如何,都以自身调型为条件发生调型的变化。(“调型”指最小的、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曲线。)

按这种分类框架,新桥方言单字调若为阴调,则变调类型为邻接交替式;若为阳调,则变调类型为自身交替式,即阳调的变调条件与后字单字调无关,只与自身单字调相关。

阴调的变调则与后字相关,变调以后字单字调的阴阳为条件发生分化。新桥方言阴调都为中低调,阳调都为高调,因此,前字阴调的变调实际上是以后字单字调的高低为条件。进一步观察,前字在阴调前的变调[˨˦]24、[˥/˥]55/55都为高调,在阳调前的变调[˨˩]21、[˧/˧]33/33都为中低调。也就是说,前字在中低调前变为高调,在高调前变为中低调,前字变调的高低正好与后字单字调的高低相反,前、后字的调值高低交错。这反映了两字连读时有排斥高低类似的调值相连的倾向。

前字阴调的变调,从变调与后字调值高低相反来看,似乎是异化作用的结果,但仔细分析,又不能完全视为异化作用。一般来说,异化作用指相同或相似的音在语流中变得发音不相同或不相似。从变调前的情况看,前字与后字的调值并不都相同相似。若后字为阴调,则前字、后字都是阴调,即都是中低调;若后字为阳调,则前字、后字分别为阴调、阳调,即分别为中低调、高调。前一种情况下,前、后字调值高低相似,变调后高低相反可以分析为异化作用;而后一种情况下,前、后字调值高低相反,不存在发生异化作用的前提,变调的原因显然不是异化作用。变调的原因也难以解释为排斥某两个调值相连,因为变调常常是单字调之间的互变。如阴去[˨˩]21在阳调前变为[˧]33,如果解释为[˨˩]21与阳调[˨˦]24、[˥/˥]55/55不能相连,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上声在阳调前变成[˨˩]21。后一种情况的变调原因还有待考察。

3.5 变调中和情况。

“变调中和”指不同单字调在变调后发生调位中和,即调值变得相同。新桥方言存在变调中和,变调中和使某些单字调排列不同的两字组连调式相同,甚至造成同音,例如:

有些单字调变调后调值只有舒促之别,如阳去的变调[˧˩]31和阳入的变调[˧˩]31只有长短之别。忽略这种差别,也可认为发生了变调中和。

新桥方言变调中和的程度较高。阴平和上声在阴调前的变调发生中和;阴去和阴入在阴调前的变调发生中和;阴平、阴去和阴入在阳调前的变调发生中和;所有阳调在变调后完全中和。我们发现,变调中和只发生在阴调之间或阳调之间,不存在阴调与阳调的变调中和。新桥方言阴调都为中低调,阳调都为高调,因此,变调中和实际上只发生在中低调之间或高调之间,是否发生变调中和受单字调高低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