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聲明的一點就是,《廣韻》是一部記錄文讀音的經典文獻,那麼要找到從漢唐時期一直傳承至今未曾中斷的文讀音系統,就只能以《廈門音新字典》(甘為霖1913)所記錄的文讀音來作為拼讀的材料了。有人以普通話的拼音來拼讀廣韻切語,這種做法是很值得懷疑的,普通話的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國語,而國語的前身是明清時期的老國語,明清時期的老國語源於元代的北平方言(即早期官話),它是一種口語音,跟傳統的文讀音完全不是同一個系統的,實際上普通話的拼音用來拼讀《中原音韻》裡的切語倒是比較合理的。又有人以各種方言(比如粵語、客家話、吳語等)來拼讀廣韻切語,這種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首先需要確認的是,無論哪一種方言,比如粵語,它有沒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文讀音?如果有,它的傳承有沒有中斷?如果合不上這兩個條件,就不適合用來拼讀廣韻切語了,其他方言如客家話、吳語等皆然,大概這些方言只適合用來拼讀《洪武正韻》這種文白兼用的語音系統了。
下面以《千字文》為例,嘗試逐個字地拼讀一下看看:
1、「天」字,廣韻切語為「他前」切,聲母為「透」母,韻母為「先」韻,發音清濁屬「清」,聲調為「平」聲。「透」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hò」,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Th」,「先」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Sian」,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ian」,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Thian」。接下來還需要確定聲調,聲調是由切語上下兩字共同決定的。切語下字決定「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即:如果切語下字為平聲,則切出來的字一定是平聲;如果切語下字為上聲,則切出來的字一定是上聲⋯⋯以此類推。切語上字以清濁屬性來決定聲調的上下四聲,即:如果切語上字的清濁屬性為清,則切出來的字一定是上四聲(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為第一、二、三、四聲調);如果切語上字的清濁屬性為濁,則切出來的字一定是下四聲(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為第五、七、八聲調)。(註:以上論述參考梁烱輝博士所著《臺灣閩南語傳統語文教育文讀音系統之調查與研究》,2002年。)如此,「天」字的聲調即為:清+平聲 = 上平(第一聲調),注音應為「Thian」。查「天」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hian」,正好吻合。
2、「地」字,廣韻切語為「徒四」切,聲母為「定」母,韻母為「至」韻,發音清濁屬「濁」,聲調為「去」聲。「定」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ēng」,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T」,「至」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Chì」,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i」,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Ti」。聲調為:濁+去聲 = 下去(第七聲調),注音應為「Tī」。查「地」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ē」,白話音為「tī」,疑為記錄有誤,將文讀白讀記反了,又或者當時人之發音亦有誤差所致。
3、「玄」字,廣韻切語為「胡㳙」切,聲母為「匣」母,韻母為「先」韻,發音清濁屬「濁」,聲調為「平」聲。「匣」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A̍p」(按:匣母字其聲母大多為「H」,此「匣」字係脫落聲母所致),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H」,「先」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Sian」,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ian」,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Hian」。聲調為:濁+平聲 = 下平(第五聲調),注音應為「Hiân」。查「玄」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Hiân」,正好吻合。
4、「黃」字,廣韻切語為「胡光」切,聲母為「匣」母,韻母為「唐」韻,發音清濁屬「濁」,聲調為「平」聲。「匣」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A̍p」(按:匣母字其聲母大多為「H」,此「匣」字係脫落聲母所致),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H」,「唐」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ông」,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ong」,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Hong」。聲調為:濁+平聲 = 下平(第五聲調),注音應為「Hông」。查「黃」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Hông」,正好吻合。
5、「宇」字,廣韻切語為「王矩」切,聲母為「爲」母,韻母為「麌」韻,發音清濁屬「濁」(清濁),聲調為「上」聲。「爲」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Ûi」(按:此為零聲母字),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即零聲母),「麌」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Gú」,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u」,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U」。聲調為:清濁+上聲 = 上上(第二聲調,註:按梁烱輝博士2002所述,廈門文讀音沒有第六聲調,上聲之清濁字當歸為上上。)注音應為「Ú」。查「宇」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Ú」,正好吻合。
6、「宙」字,廣韻切語為「直祐」切,聲母為「澄」母,韻母為「宥」韻,發音清濁屬「濁」,聲調為「去」聲。「澄」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êng」,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T」,「宥」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Iū」,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iu」,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Tiu」。聲調為:濁+去聲 = 下去(第七聲調),注音應為「Tiū」。查「宙」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iū」,正好吻合。
7、「洪」字,廣韻切語為「戸公」切,聲母為「匣」母,韻母為「東」韻,發音清濁屬「濁」,聲調為「平」聲。「匣」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A̍p」(按:匣母字其聲母大多為「H」,此「匣」字係脫落聲母所致),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H」,「東」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ong」,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ong」,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Hong」。聲調為:濁+平聲 = 下平(第五聲調),注音應為「Hông」。查「洪」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Hông」,正好吻合。
8、「荒」字,廣韻切語為「呼光」切,聲母為「曉」母,韻母為「唐」韻,發音清濁屬「清」,聲調為「平」聲。「曉」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Hiáu」,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H」,「唐」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ông」,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ong」,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Hong」。聲調為:清+平聲 = 上平(第一聲調),注音應為「Hong」。查「荒」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Hong」,正好吻合。
9、「日」字,廣韻切語為「人質」切,聲母為「日」母,韻母為「質」韻,發音清濁屬「濁」,聲調為「入」聲。「日」(或「人」字)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Ji̍t」(或「Jîn」),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J」,「質」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Chit」,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it」,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Jit」。聲調為:濁+入聲 = 下入(第八聲調),注音應為「Ji̍t」。查「日」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Ji̍t」,正好吻合。
10、「月」字,廣韻切語為「魚厥」切,聲母為「疑」母,韻母為「月」韻,發音清濁屬「濁」,聲調為「入」聲。「疑」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Gî」,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G」,「月」字(或「厥」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Goa̍t」(或「Khoat」),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oat」,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Goat」。聲調為:濁+入聲 = 下入(第八聲調),注音應為「Goa̍t」。查「月」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Goa̍t」,正好吻合。
11、「盈」字,廣韻切語為「以成」切,聲母為「喻」母,韻母為「清」韻,發音清濁屬「濁」,聲調為「平」聲。「喻」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Jū」(按:喻母字其聲母大多為零聲母,此「喻」字係音變所致),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即零聲母),「清」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Chheng」,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eng」,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Eng」。聲調為:濁+平聲 = 下平(第五聲調),注音應為「Êng」。查「盈」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Êng」,正好吻合。
12、「昃」字,廣韻切語為「阻力」切(註:廣韻所收字形為「𣅔」),聲母為「莊」母,韻母為「職」韻,發音清濁屬「清」,聲調為「入」聲。「莊」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Tsong」,這裡我們只取它的聲母「Ts」,「職」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Chit」(按:職韻字其韻母大多為「ek」,此「職」字係音變所致),這裡我們只取它的韻母「ek」,那麼,聲母、韻母合起來便是「Tsek」(按:在《廈門音新字典》裡Ts後接o時與Ch後接e時其聲母等同,即Tsek應為Chek)。聲調為:清+入聲 = 上入(第四聲調),注音應為「Chek」。查「昃」字在《廈門音新字典》裡所記錄的文讀音為「Chek」,正好吻合。
⋯⋯
暫舉以上12字為例,其實絕大多數字都是可以通過廣韻切語來拼讀的,而拼讀結果與《廈門音新字典》所記錄的音是十分吻合的,只要搞清楚一部分字的音變情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