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志敏:修水赣方言研究现状

1935年,赵元任、李方桂、杨时逢等第一次对赣方言进行调查,后来杨时逢整理并发表《江西方言声调的调类》(1971)和《江西方言的内部分歧现象》(1982)两文。最早的一部赣方言专著是罗常培的《临川音系》(1940),对客赣方言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50年代,为配合全国方言普查工作,余心乐等组织调查了赣方言,但特殊年代成果大都散佚。70年代末以后,熊正辉率先发表了南昌方言系列论文,引领赣方言研究走入新阶段。21世纪以来,赣方言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赣方言昌都片,特别是修水赣方言研究尚显不足。下面就修水赣方言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一)主要以语音研究为主

涉及修水赣方言语音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县志记载的方言材料,二是综合性专著,三是论文。

1、县志材料

《修水县志》(1991)介绍了修水境内属于赣方言系统的“本地话”和属于客家话系统的“怀远话”,“本地话”又分为“上边声”“修水声”“奉乡声”和“泰乡声”四种不同口音,但仅以城关义宁镇为代表,对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了描述,内容简单,也未对内部差异进行描写。

2、综合性专著

一些赣方言综合性专著,如《赣方言概要》(陈昌仪1991)介绍了赣方言的形成和语言的特点等内容,在讨论相关现象时提及了修水方言,认为修水方言古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的今读分老中青三派,这种分法较有参考价值和意义。《客赣方言调查报告》(李如龙、张双庆1992)分江西赣语为赣东、赣中和赣北区,修水属赣北区,还比较详细地展示了修水赣方言的一些方言材料,综合探究了某些音韵现象。《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刘纶鑫1999)是关于江西省客赣方言语言、词汇、语法比较研究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划赣方言为五片,修水属南昌片,还调查了修水义宁镇的方言,但一些字音与词汇存在印刷错误的情况。新近出版的《赣方言浊音走廊语音研究》(陈凌2017)和《赣语昌都片方言语音研究》(卢继芳2018)对修水赣方言语音的描写和分析都较为丰富。前者围绕湘鄂赣三省边界的幕阜山选取方言调查点,系统地对“赣方言浊音走廊”18个县市的方言语音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浊音走廊形成的内外因,并以修水方言语音为代表,进行了内部和外部差异的比较,梳理了该区方言与周围方言区的关系。后者利用了语言地理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昌都片特殊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并调查了修水26个赣方言点,对语音的内部差异进行了专题研究,如声母包括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来母逢细音今读、泥来母逢洪音今读、知三章今读、溪母今读和通摄溪母字今读清鼻音现象,韵母包括遇摄精知庄章组韵母今读、蟹摄开口一二等韵母今读、止摄精知庄章组韵母今读、效流摄韵母今读、流摄开口一等见系韵母带[i]介音现象、中古阳声韵韵尾今读和韵母主元音鼻化现象,声调包括浊上归向、送气分调、韵摄分调等,并根据内部语音差异把修水赣方言划分为5个小片。

一些专著引用了修水赣方言的材料作为例证,很好地论证了方言实际。《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刘泽民2005)运用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客赣方言一些特殊语音现象进行了分析,如舌齿音按等分立的格局、鱼虞韵的历史层次、上声的历史演变等。《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万波2009)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对赣方言声母进行研究,其中对全浊声母今读五种类型的分析很独到,并认为知三章组今读端组是晚起的现象,不能和闽语保留上古音相提并论,论证深刻有力。《江西赣方言语音研究》(孙宜志2007)对赣方言语音进行了全面描写,内容丰富,书中还第一次提到修水渣津镇司前乡方言存在韵尾分调现象。上述专著对修水赣方言语音现象分析和论证方面还略显不足,也没有专门就某一调查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3、论文

一是专门研究修水赣方言语音的论文。《赣语修水话语音的内部差异》(卢继芳、刘纶鑫2013),收录在《赣语昌都片方言语音研究》当中。《江西修水渣津赣语的十六调系统》(周异颖、朱晓农2020)借助实验语音学理论和方法,认为由于发生态和古韵摄等的影响,修水渣津镇赣方言有16个声调,并对气声、送气与清浊的关系进行讨论。《江西修水方言文白异读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冷志敏2021)挑选了20个文白异读例字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会影响文白异读的变化。《江西修水(全丰)方言语音研究》(胡润冬2018)和《江西修水方言语音演变的几个问题研究》(吴梦云2020)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内容也较为丰富。

二是针对赣方言的宏观研究或某类特定现象的研究和描写,也有涉及修水赣方言的语音,但仅仅作为一个语言事实被记录或一个论据被提到,这类文章较多,可分成几个小类说明:

(1)方言分区研究。《江西方言的内部分歧现象》(杨时逢1982)呈现了江西境内方言的复杂面貌,文中列出了修水泰乡赣方言的一些字音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语音实际。《江西方言的分区(稿)》(颜森1986)综合运用语音与词汇的标准,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对江西境内的赣方言进行了分片,依据入声分阴阳,阴入调值高、阳入调值低,声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等标准,把包括修水赣方言在内的14个县市方言归为赣语昌靖片,《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1987)全面采用其观点。《江西境内赣方言述评及再分区》(孙宜志等2001)对已有分片标准进行了总结,结合语言特征、历史行政地理、自然地理等因素,重分赣语为南北2区7小片,修水属于北区都昌片。《赣语的分区(稿)》(谢留文2006)首次提到“昌都片”的概念,并根据语音特点差异,把高安、奉新、靖安划分到了宜浏片,《江西省的汉语方言》(谢留文2008)、《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熊正辉、张振兴2012)采纳了谢留文的意见。

(2)方言声调研究。《江西方言声调的调类》(杨时逢1971)分修水泰乡赣方言声调为阴平[44]、阳平[313]、上声[53]、阴去[55]、阳去[33]和入声[33],并列出了一些代表字。其后,《江西方言的分区(稿)》(颜森1986)、《江西方言的声调》(颜森1988)、《客赣方言的声调系统综述》(刘纶鑫2000)、《赣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辛世彪1999)、《汉语方言声调送气分化现象初探》(陈立中2005)、《赣语中的次清浊化与气流分调》(王莉宁2010)《赣语昌都片声调古今演变及人文成因》《赣语昌都片方言中古上声字今读类型及其演变特点》(卢继芳等2017)、《赣语昌都片方言中古入声字今读特点与演变规律》(卢继芳等2020)等论文在分析赣方言声调的演变和影响因素时,也提到了修水赣方言。

(3)声母、韵母研究。《湘鄂赣三界方言的“l”韵尾》(董为光1987)首次谈到修水县的溪口区溪口乡,白岭区路口乡,以及义宁镇赣方言入声至今仍程度不等地存留着[l]韵尾。此后,《汉语方言边音韵尾的两个来源》(石绍浪2010)、《试析汉语方言入声韵尾边音化》(栗华益2013)、《赣方言浊音走廊入声之边/鼻音韵尾》(陈凌2018)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湘鄂赣三界方言的送气声母》(董为光1989)、《江西赣方言中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的今读研究》(孙宜志2002)、《江西赣方言来母细音今读舌尖塞擦音现象的考察》(孙宜志2003)、《论湘赣鄂边界地区赣语中的浊音走廊》(陈立中2004)、《江西赣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新论》(孙宜志2008)、《赣语中的合流型浊音》(夏俐萍2010)就声母演变现象进行了具体讨论。

(二)词汇和语法研究较少

修水赣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修水赣方言动词的体》(罗芬芳2009)、《江西修水话程度副词“闷”和“几”的用法考察》(章蜜2011)、《鄂湘赣三界方言亲属称谓语比较研究》(王玉2016)、《赣方言修水话处置标记“tso˦˥”及其语法化》(冷志敏2021)等4篇期刊论文和《修水赣方言语法特色研究》(罗芬芳2011)1篇学位论文。罗荣华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报告《赣西北客赣方言语法比较研究》(2020)对修水赣方言和客家话的语法也有所论述。

综上所述,修水赣方言语音研究较词汇和语法多,但是研究成果还不够细致、全面和深入,如方言内部差异、特殊语音现象、语音演变与方言接触等的研究还显得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传统的描写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为主,而利用诸如地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方法进行研究仍大有可为,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