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逸明:平阳县和泰顺县的方言情况

吴语分布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全省。整个地区并不大,但要把吴语区的四至说得具体而确切,还得作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本文只就浙江省最南部平阳和泰顺两个县的方言情况作一介绍,由此大致可以看出吴语区的南部界线。

壹 平阳县和泰顺县的方言的分布

平阳、泰顺在浙江省的正南面,和福建省的福鼎县、寿宁县交界。平阳在东,泰顺在西,都属温州地区。平阳县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口,十三个区和三个直属镇,包括一百三十七个人民公社;泰顺县有二十六万人口,六个区和两个直属镇,包括五十二个人民公社。除少数民族“畲客”说的畲语外,平阳和泰顺两个县各有四种汉语方言。平阳县的四种方言是:一、平阳话,县志称“瓯语”,即平阳的温州话;二、北港话,县志称“闽语”,属闽南话;三、蛮话;四、金乡话。泰顺县的四种方言是:一、彭溪话,当地人称“平阳话”,实指平阳的北港话;二、蛮讲,也叫蛮话或蛮讲话;三、罗阳话;四、百丈话,即泰顺的温州话。其实两个县合计只有六种方言,因为平阳话和百丈话相通,都属“瓯语”,平阳的北港话和泰顺的彭溪话相通,都属“闽南话”。六种方言的分布情况如下:

平阳话(瓯语)主要分布在平阳县境的东北部。万全区的湖岭、宋桥、郑楼、宋埠、南山、石塘、练川、临区、水亭、榆垟、城西、城东、城南等十三个公社,以及县城直属镇都说瓯语。鳌江区十二个公社中,务垟、西塘、种玉、河口、下厂、雁门、塘川、钱仓等八个公社,以及直属镇鳌江也都说瓯语。宜山、麻步、灵溪、腾蛟、水头、山门各区,方言交错,属瓯语的有:沿江、龙江、湖前、凤江,江山、宜山(宜山区),肖江、后林、夏桥、桃源(麻步区),渎浦、沪山、仓桥、对务(灵溪区),蔡垟、鹤溪、带溪、凤巢(腾蛟区),溪心、小南(水头区),晓坑、晓阳、顺溪、怀溪、吴垟、维新、南雁、南阳(山门区)。此外,南几岛的南几公社、马站区的蒲城公社、桥墩区的天井公社也基本上属瓯语。泰顺县的百丈镇是泰顺的“小上海”,居民多数是文成县的移民,所以百丈话实际上是文成话,文成话和瑞安话、平阳话都属瓯语系统。

北港话(闽语)主要分布在平阳县境的西南部,以及泰顺县境的东南角。平阳县的马站、矾山、桥墩三个区的三十个公社以及直属镇矾山基本上都说闽语。这三十个公社是:霞关、云亭、马站、汀海、城门、沿浦、魁星、南坪、岱岭、渔寮、信智(马站区),昌禅、南宋、中墩、凤阳、赤溪、浦坪、华阳、龙沙、南堡、半垟(矾山区),水头(鳖江支流南港的水头)、桥墩、腾垟、莒溪、黄坦、碗窑、观美、五凤、大龙(桥墩区)。此外,鳌江、宜山、麻步、灵溪、腾蛟、水头、山门、钱库、金乡各区说闽语的公社,合计也将近半数。这些公社是:梅源、梅溪、墨城、西湾(鳌江区),云岩、铁龙(宜山区),树贤、麻步、渔塘、塘北(麻步区),挺南、藻溪、繁枝、渡龙、灵溪、浦亭、大观、凤池(灵溪区),岭门、龙尾、腾蛟(腾蛟区),南湖、朝阳、闹村、联山、凤卧、水头(鳌江支流北港的水头)、苍南、内塘、江屿(水头区),山门、东屿、矾岩、睦源、春街(山门区),大渔、石砰、湖里(金乡区),望里、括山(钱库区)。泰顺县说闽语的主要是雅阳区的五里牌、彭溪,富垟、月湖等四个公社。

平阳蛮话只在平阳县境东部江荫沿海的宜山、钱库、金乡三个区内通行。宜山区说蛮话的主要是白沙、平等两个公社;钱库区九个公社中,仙居、芦浦、新安、钱库、项桥、夏口、陈东等七个公社说蛮话;金乡区九个公社中,新城、老城、郊外、肥艚、炎亭等五个公社说蛮话。

金乡话通行的范围很小,只限于平阳县的金乡镇内。

泰顺蛮讲主要分布在泰顺县境的中部和南部。大安区的八个公社:大安、三魁、西垟、垟溪、洲岭、夏炉、下洪、戬洲等基本上是蛮讲;仕阳区的九个公社:仕阳、章坑、后章、万排、章成、龟伏、雪临、东溪、雪溪等,只有少数几个大队说“平阳话”,其他都是蛮讲;雅阳区十二个公社,其中雅阳、柳峰、东安、泗溪、金溪、凤垟、玉西等七个公社是蛮讲;罗阳区七个公社中,南山、仙居、岭北、毛垟、岳巢等五个公社通行蛮讲,罗阳镇的南内大队、白溪大队也是蛮讲;小村区说蛮讲的比较少,主要是小村和葛垟两个公社。

罗阳话指泰顺县城罗阳镇西北也区所通行的方言。通行范围包括百丈区的莒江、包垟、岩上,洪口、百丈、黄坑、司前、黄桥、里光等十个公社,小村区的翁山、南浦、新山、联云等四个公社,雅阳区的横坑公社,罗阳区的碑牌公社和罗阳镇。

平阳、泰顺是吴语的南部边缘地区,方言互相交错,方言的界线常常不以公社为单位来划分。比如平阳金乡区的大渔公社有八个大队,其中六个大队说闽语,两个大队说蛮话;钱库区的括山公社基本上说闽语,该公社的張家庄大队说蛮话。宜山区的铁龙、平等公社,腾蛟区的鹤溪、带溪公社,水头区的小南、朝阳公社,泰顺罗阳区的仙居、岭北公社,大安区的垟溪公社等等,都是这样说两种方言的公社。

贰 浙南吴语和闽语的分界

确定吴语的范围,划分吴语和閩语的界线,关键问题是交界处各方言的性质。平阳、泰顺的六种方言中,瓯语和闽南话的类属关系是明确的。平阳瓯语、泰顺百丈话和温州话大同小异,平阳北港话、泰顺彭溪话和闽南话大同小异,毋须讨论。需要说明的是平阳蛮话、泰顺蛮讲、平阳金乡话和泰顺罗阳话。

平阳蛮话是平阳县内的土话,《平阳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修,第十九卷第7页)说“瓯语本为瓯族,闽语来自闽族”,“惟土语江南一区有之,其称瓯语为后生语,则似海滨土著本作是语。”但是蛮话不是平阳的主要方言。蛮话北部和瓯语互相交错,西部和南部受闽语包围,而金乡话又在蛮话通行区域之中,所以蛮话和瓯语、闽语、金乡话都有许多相同之点。比如“处、书”蛮话和瓯语都读[tɕ’y ɕy];“飘、照”蛮话和閩语都读[p’ieu tɕieu’];“桂、跪”蛮话和金乡话都读[kuai guai]。虽然如此,蛮话和这些方言通话都有困难。因为蛮话难懂,又带个“蛮”字,有人就把它和畲语并提,或者怀疑它是一种闽语。其实蛮话并非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闽系方言,而是吴语的一支。

吴语最主要的特征是塞音、塞擦音声母有清音不送气、清音送气和浊音三套,古全浊声母字仍读浊音。请比较钱库蛮话、宜山瓯语和石砰闽语七个全浊声母字的读音。

平阳蛮话鼻音声母有[m n ȵ ŋ]等,古“明”母今读[m]声母,古“疑”母今读[ŋ]或[ȵ]声母,和瓯语相同,和闽语不同。蛮话有入声,入声韵尾只有一个喉塞音;鼻音韵尾只有一个[ŋ];声调有七类,调值阴调高阳调低等。这些都是吴语的一般特点。

蛮话和闽语也有共同点,最突出的是一部分古舌上音知微澄三母字读如古舌头音端透定三母字([t t’ d]),如“猪[ty],抽[t’ieu],除[dy],潮[dieu],虫[doŋ],沉[dai]”等。“除潮虫沉”等闽语都是清音,蛮话都是浊音。可见蛮话和闽语的这个共同点是受蛮话和瓯语保留古全浊声母这个共同点所制约的。蛮话“飞”读[pœ],“浮”读[pu],“打”说“拍”[p‘aʔ]等,虽然也和闽语相似,但这些都是个别现象,正如瓯语“去”[k’i’]是个别现象一样。

泰顺蛮讲是泰顺县内的土话,是泰顺县的主要方言。泰顺县虽然地处浙江,但它的本地土话却不是吴语。下面是古“並”母“定”母“群”母字的蛮讲音(下洪公社):

古浊塞音、浊塞擦音蛮讲读清音,少数送气,多数不送气,这是蛮讲区别于吴语的主要依据。又舌头,舌上不分,“亭”和“陈”同音,“订”和“镇”同音,也是一般吴语没有的现象。

蛮讲不是吴语,也不是闽南话,而是闽北话系统的一种方言。例如下列古“明疑”母字,蛮讲和福州话都读鼻音声母,彭溪话和厦门话都读口音声母。

泰顺县和闽北寿宁县交界。蛮讲分布在泰顺县的中南部地区,和寿宁话连成一片,同属闽北话系统,语音、词汇、语法都和寿宁话相近。比如“蚂蚁”蛮讲和寿宁话都叫“草蚁”,“舌头”都叫“嘴舌”,“蓑衣”都叫“樱衣”,“好得很”都说“好尽”等。所以有人认为“蛮讲”就是“闽腔”。

金乡是一个方言岛。金乡话来源待考,《明史·兵志二》浙江都司有金乡卫,金乡话就是明朝御倭的官兵留传下来的话。金乡话带有许多北方话的成分,比方“巴怕爬马他拉炸叉茶沙”等字金乡话都读[a]韵,周围的方言多数不是[a]韵。例如“爬”金乡话[ba],瓯语和蛮话[buo],闽语[pe];“马”金乡话[ma],瓯语和蛮话[mo],闽语[be];“茶”金乡话[dza],瓯语和蛮话[dzo],闽语[te]。金乡话古“见”母二等字“加价交教”等读[tɕ]声母,没有文白之分,古“疑”母字“牙咬眼”等读零声母,这也是和周围方言不同而接近北方话的特点。金乡话还具有北部吴语的许多特点,比如“保抱毛刀套桃糟草扫高考好”等字金乡话读[ɔ]韵,瓯语、蛮话和闽语都不读[ɔ]韵;“班办丹坍谈斩产三”等字金乡话读[ɛ]韵,瓯语、蛮话和闽语也都不读[ɛ]韵;金乡话入声韵带喉塞音尾,入声调值短促,瓯语入声调值不短,没有喉塞音尾;金乡话有鼻尾韵又有鼻化韵,瓯语只有鼻尾韵,金乡话鼻化韵的字瓯语读开尾韵,如“邦旁忙当汤糖脏仓桑刚康行”等字金乡话读[ã]韵,瓯语是[uo]或[o]韵,“张枪伤央”等字金乡话读[iã]韵,瓯语是[ie]韵。因此平阳县人都说金乡话特别。

金乡话虽然带有北方话成分,但它基本上还是吴语,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韵尾鼻音只有一个[ŋ],声调分七类等。词汇方面,金乡话“洗脸”不说“洗面”,“喝茶”很少说“吃茶”,但“下雨”说“落雨”,“鼻子”叫“鼻头”。金乡话“赶集”叫“会市”,“清晨”叫“天光早”,“傍晚”叫“晏边”,“时候”叫“时节”,“事情”叫“事幹”,“母鸡”叫“鸡娘”,下饭的“菜”叫“配”[p‘ai’]。这些和多数北部吴语不同,在浙南地区却是比较通行的。

罗阳话最重要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仍读浊音,平声字读不送气清音。例如:

单从塞音、塞擦音的清浊着眼,似乎难以判断罗阳话的系属关系,但是罗阳话的其他特点表明,罗阳话虽然受到蛮讲的影响较大,而它和瓯语的关系仍然是主要的。比较罗阳话和蛮讲、百丈话下列八字的异同,大略可以显示罗阳话和百丈话较亲,而和蛮讲较疏。

罗阳话和蛮讲还有一些共同点,比如“招除昌扇舌”等字声母读舌面音。这不过是浙南吴语和闽北话的共同点。

总之,平阳、泰顺两县的方言可以分为吴语、闽北、闽南三类,各有特点。如下表:

根据这个分类,吴语南线东段和闽南话交界,西段才和闽北话交界。吴语和闽南话的交界线在平阳县的鳌江流域,吴语和闽北话的交界线起于泰顺县的东北部,即飞云江的上游(飞云江发源于泰顺东北部,经文成、瑞安入海)。下面是平阳县和泰顺县方言地图两幅:(一)“人”字读音;(二)古全浊塞音今声母发音方法(“同洞”两字的声母)。

这两幅图都以人民公社或县的直属镇为单位,图上圆形符号表示人民公社或镇的位置,同时表示语言现象。因为地图版面较小,本文提到的地名只能斟酌收录。又文中“鳌江”图中作“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