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是南梁顧野王所撰的一部聲韻學方面的字書,共30卷,約公元543年出版。共有542部首,收字12158個,每個字給出反切注音與釋義,少數有注釋。
《玉篇》之體例仿《說文解字》,共分542部,講文字聲韻,疏隸變之流。封演《聞見記》宣稱《玉篇》共16917字。《玉篇》與《說文》不同,先出反切,點出讀音,再引用《說文》之釋義,價值更勝於《說文》。《玉篇》相較於《說文》,部首有增亦有減,少了〈哭〉〈延〉〈畫〉〈敖〉等11部,多了〈父〉〈雲〉〈喿〉〈冘〉〈處〉等13部。孫愐《唐韻序》說:「及案《三蒼》《爾雅》《字統》《字林》《說文》《玉篇》⋯⋯並列其中。」唐代高僧慧琳的《一切經音義》中引用了大量《玉篇》。
《玉篇》是《說文》後4個世紀以來收字最多的字典,還別收了這段時間新產生的上千個新字俗字,其中有許多被簡化字採用。例如《玉篇》載「萬」字有流行的俗字「万」,即被簡化字採用。
孫強含51129字的《玉篇》修訂本(760)篇幅不及原本158641字的三分之一。1013年,宋朝學者陳彭年編寫校訂本《大廣益會玉篇》。日本高僧空海將一本《玉篇》原本於806年帶回日本,編成《篆隸萬象名義》(c. 830),它也是現存最早的日本國語辭典。
顧氏原本在宋代已亡佚。今所傳本已非顧氏原書,自唐孫強增加字數,宋陳彭年、吳銳、邱雍等又重修,稱《大廣益會玉篇》,共有22561字。
清黎庶昌出使日本,得唐寫本四卷,注文甚詳,未經增刪,稱為《玉篇零卷》。
《篆隸萬象名義》
篆隸萬象名義(日語:篆隷万象名義/てんれいばんしょうめいぎ Tenreibanshōmeigi)是9世紀前期,由空海所著的漢字字典,亦是現存最古老的日本製字典。在高山寺的藏本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全30卷,以542個部首記錄近1萬6千字。卷1的開頭有「東大寺沙門大僧都空海撰」一句,因此被認為是空海所作。高山寺藏本是唯一的古抄本,在永久2年(1114年)抄寫,總共6帖,後半的2帖被認為不是由空海所作,而是由別人補作而成。後來的版本是在近世以後,複寫高山寺本而成。
在各字的部份,上段以篆書寫出,下面則以楷書寫出,並有簡單説明,不過以篆書寫成的只有一部。文字配列與顧野王所著的《玉篇》相同,而文字説明亦是節略《玉篇》的內容(山田孝雄在《典籍説稿》中指出其中亦有獨創的説明)。《玉篇》原本中有大量引用,以及有「野王案」等作者意見,而《篆隸萬象名義》則將其省略。因此,並無日本獨創部份,因為《玉篇》原本已經佚失,而《篆隸萬象名義》與《玉篇》原本的內容極相近,因此成為《玉篇》原本的唯一資料。此外,作為漢字字形資料,亦非常貴重。
《篆隸萬象名義》抄本在幕末時期被大量發行,於是廣為學者所知。中國清末時期,在日本收集失傳古書的楊守敬亦有購入《篆隸萬象名義》抄本,並記述其內容,於是為中國學者所知。
《篆隸萬象名義》以反切記錄各字的發音,因為被認為《玉篇》原本的反切基本一致,河野六郎和周祖謨以書中的反切,考據出6世紀中期南朝的標準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