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流行,也起於秦,說文解字敍所列秦書八體,已有「隸書」了。隸書所以起於秦朝,是有它的歷史背景的。班固《漢書·藝文志》:「是時(秦)始造隸書,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許慎說文解字敍:「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從班許的話中,可以了解:一、隸書始於秦代。二、隸書的興起,並非某一人所獨創;而是因爲秦代官獄多事,篆文繁難,故用隸書,以求簡易便捷。三、因爲這種字體在秦代僅施之於徒隸,所以就名爲隸書。不過,也有許多學者認爲隸書是程邈作的。說文解字敍說到亡新居攝時有六書,曾說:「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段玉裁注:「按此十三字當在下文左書即秦隸書之下,上文明言李斯、趙高、胡毋敬皆取史籀大篆省改所謂小篆。則作小篆之人既顯白矣,何容贅此,自相矛盾耶?況蔡邕聖皇篇云:「程邈刪古立隸文。」而蔡剡、衛恆、羊欣、江式、庾肩吾、王僧虔、酈道元、顏師古,亦皆同辭。惟傳聞不一,或晉時許書已譌,是以衛巨山疑而未定耳。」按:段注據蔡邕的話以校許敍。但蔡邕書已佚,所言係由唐人張懷瓘《書斷》轉引。因此,蔡邕是否確有此話,已須考證,不宜冒昧作爲證據。而衛恆先說程邈「從獄中作大篆」,又說「或曰程邈所定乃隸書也」。語意游移,也不可作論證的依據。個人的看法,任何一種文字都不是單獨一個人所能創作的。小篆固然不是一人所作,而是李斯、趙高、胡毋敬多人整理的結果;隸書也不可能爲一人所作,而是許多基層官員共同使用的結果。程邈也許參加過小篆和隸書兩者或其中一種整理工作。所以前人才有程邈作小篆定隸書的不同說法。
中國文字,由甲骨鐘鼎上的古文,而至史籀的大篆,再由大篆省改而成小篆。形體上,正如說文叙所說:「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及由小篆一改而成隸書,六書的原則受到嚴重的破壞,許多字因此不能看出造字的道理來。難怪許慎要說:「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更難怪許慎作說文解字,必須「今敍篆文合以古籀」而不用隸書爲說解的根據。事實上,如無說文解字一書依小篆而說明字形,而照隸楷望文生義,我們很可能還以爲「馬頭人爲長」「苛之字止句也」是正確的呢!下圖第一行是小篆「春奏奉秦泰」五字,它們上半形狀原都不同;第二行是五字的隸書,上半全改成了「𡗗」。第三行是小篆的「無馬鳥燕魚然」,它們下半形狀也都不同;第四行是六字的隸書,下半全改成了「灬」。隸書之破壞六書,由此可見一斑:

現在傳世的秦漢金石碑刻簡策,頗多用隸書刻寫的,茲影印其圖如下:
下圖爲秦量詔,爲秦始皇二十六年刻。其文爲:「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爲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下圖為熹平石經,爲東漢靈帝時蔡邕所書。

下圖為武威漢簡中的「王杖十簡」,是西漢末年的遺物,簡上文字代表着當時讀書人的書法。

從隸書到楷書,文字的形體結構很少改變,只是筆勢不再講究「波磔」而已。所以,秦漢的隸書,也有人叫做「古隸」,而把楷書叫做「今隸」。楷書的楷,是法式模範的意思。《書斷》:「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而楷書就是寫字時可作楷模法式的書。正由於楷書可爲法式楷範,於是又有「眞書」「正書」之名。張懷瓘《六體書論》:「字皆眞正,曰眞書。」宋《宣和書譜》:「所謂楷書,即今之正書也。」
楷書的起源,有下列諸說:一、程邈所作。梁庾肩吾曰:「程邈所作隸書,今時正書是也。」二、王次仲作。《宣和書譜》:「漢時有王次仲者,始以隸書作楷法。」三、陳遵所作。《書斷》:「漢陳遵善隸書,與人尺牘,主皆藏之以為榮,此其開創隸書之善也。爾後鍾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極。」按:此隸書謂今隸,就是楷書。由上述三說,可見楷書之作者,不止一人。《宣和書譜》又說:「西漢之末,隸字刻石,間雜正書。降及三國,鍾繇乃有賀克捷表,假盡法度,爲正書之祖。東晉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遂為今世不貲之寶。」說明了「西漢之末」刻字「間雜正書」了。大抵隸楷只是筆勢小變,所以隸書通行不久,楷書也跟着出現,由於書法家陳遵、鍾繇、王羲之等人的提倡,楷書非但爲世人的通用文字,而且更成爲一種藝術品。到了唐文宗開成二年(西元八三七年),將「九經文字」刻石,採用楷書,作爲書寫的標準,於是楷書便成爲法定文字,一直沿用於今了。
下圖爲三國時魏鍾繇所書的宣示表:

下圖爲晉王羲之所書的蘭亭序:

——選自林尹著《文字學概說》